主 讲 人: 谷 裕 教授 (北京大学)
讲座时间: 2023年5月17日 下午13:30-15:30
讲座地点: 李达三外语楼218学术报告厅
承办单位: 外国语学院
欢迎感兴趣的师生观摩、学习!
谷裕 简介:
谷裕,北京大学教授,德语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。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,1991-1997年就读于德国波鸿大学,攻读现当代德语文学、中古德语文学、天主教神学,获文理博士学位,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任教。曾多次到德国波鸿大学、美因茨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,现任德语文学学会理事,副秘书长;北京大学北大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。近年出版《隐匿的神学: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》《德语修养小说研究》等学术专著,编译有《面向终末的美德:罗马书讲疏》《此世的君王:约翰启示录解经及政治神学论文》《浮士德(第一部、第二部)》《〈浮士德〉发微》等,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;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德语成长发展小说研究”,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歌德全集翻译”(编号:14ZDB090)子项目负责人。近期工作重点在歌德《浮士德》的译注和研究,德语巴洛克戏剧教学和研究。
内容简介:
考察戏剧的修辞和程式,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。歌德《浮士德·第一部》格雷琴剧中,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不同风格的修辞,可概括为贵族社交普泛式的交谈与市民个体的心声吐露。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,启动修辞和诡辩策略,故意造成意向模糊,引发误解,以达到迷惑和诱惑目的。修辞差异注定了悲剧结局。由此并由剧中系统采用的欧洲文学传统中的“诱惑程式”可见,格雷琴剧并非建立在心理真实和个体性格上的爱情剧,而是在寓意层面表达了属于魔鬼界域的原罪的欲望。这也使格雷琴剧超越伦理道德层面,最终指向人的救赎:《浮士德》第一部和第二部结尾,男女主人公的得救。